Monday, October 31, 2011

何错之有?

农业及农基部长诺奥玛今天终于承认,总值7,364万令吉的国家养牛中心计划,是由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莎丽扎的丈夫与3名孩子所拥有。国家养牛中心计划是遭2010年总稽查司报告抨击为“一团糟”,招致在野党追击多日。

不过诺奥玛矢口否认农业部在2006年批下这项计划给莎丽扎一家四口时,曾出现任何的利益冲突。

反之,他辩称,只要这项计划经过公开招标或是“闭门招标”(limited tender)发放,即使批给部长家人又“何错之有”?

评语:如此言论出自部长之口,请问诺奥玛的脑袋长在哪里?连这样的草包也能成为部长,一叶知秋,马来西亚还有未来吗?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替小饮食贩说几句公道话

10月29日拜读了林瑞源在言路版题目为“利润与贪婪”的专栏文章,心存异议。藉此篇幅替饮食小贩说几句公道话。
瑞源文中提到“现在百物涨价,竟然还有这么便宜的餐点,如何做到?餐馆经营者透露,重点在薄利多销。”既然如此,就让我从这环节说起吧。

“薄利多销”是常见的字眼。就算你不是生意人,这字眼都难逃你“耳目”。问题是对其内涵彻底掌握的人到底不多。为了和业者切磋,我在拙作《包袱》中刻意纳入“薄利多销是否灵丹妙药?”一篇。藉以对有关业者有所启示。

让我打从“薄利多销”的基本概念说起。消费品可分:必需品、半必需品、半奢侈品和奢侈品4种类。消费品所属种类并不固定,它取决于业者对该消费品的定位。一般上,薄利多销策略的可行性从必需品的‘最可为’顺序到奢侈品的‘最不可为’。

饮食业的必需品定位已根深蒂固,尽管经历了消费文化数十年来持续的演化,他的意识形态依然原封不动。用抱残守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其实他们早该撇下老套及时以半必需品‘正名’(传统咖啡店没落的死穴也出自这里)。换句话说,业者该早日当机立断,给行业重新定位,乘早减少对薄利多销的依赖。否则到头来只是做死自己恨死隔篱。

实践薄利多销策略涉及2个关键因素即:高产量和低成本。但这2因素往往受制于时空局限。瑞源举例说:如果参与“人民餐单”的餐馆一天可以出售500份这样的早餐,可赚225令吉,嘛嘛档只售出100份,只得145令吉。低价出售是“除笨有精”。好吧,就让我们做个简单算术:我们假设早餐时间是2小时30分钟。要在短短150分钟内不停操作完成500宗交易则每宗交易的过程不得超过4秒钟。想想看,除非超人,这超快动作谁能做到?

瑞源也提到印度煎饼。他说每天出售800至1千片就可以抵消成本。我们再次作个务实探讨:以每天营业时间10小时计算,1千片等于每2分钟3片。这假设符合逻辑吗?这就是嘛嘛档宁可每天售出100份煎饼赚取踏踏实实的145令吉而舍弃那诱人但遥不可及的225令吉的简单道理。

还有,人们往往只从碟中食物作为成本计算,过后索性把业者打入贪婪一族,这点恕我不能苟同。假设薄利多销带来积极效应,业者的成本也必水涨船高如:添购桌椅、餐具、物资耗损和折旧、卫生设备、食油和煤气的用量以及人手等无一不向‘钱’看。还有,每天卖剩报废的菜肴和材料如何处置?这笔账该算在谁的头上?

回到问题根源。国家当前大计是打造高收入国民。然而,藉以达至目标的策略依然茫无头绪。有点可以肯定:千方百计压抑非统制品价格,逼小商人牺牲蝇头小利之举根本与国家大计背道而驰。别忘了,小商人也是消费人,减少收入等同削弱他们的购买力。恶性循环,请问消费市场生机何在?

我坚信自由经济体系。除了统制品外,其他消费品的作业方式该由市场供求定律取舍,让商人身历其境去体会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商家也有必要励精图治,强化市场竞争力如:提升食物、环境、员工、服务、设备等素质。以附加价值换来相应利润。有个人人都能体会的经验:产品是否昂贵,是相对而非绝。关键在乎是否物有所值。瑞源所言,购物商场一碗面粉糕卖9令吉多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而言之,要促使消费市场活跃、国民口袋饱满,政府应该实践公平竞争,避免对市场作出太多干预。“一个大马商店”也好、“一个大马人民餐单”也罢,可免则免。干脆让商家在自由经济市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各得其所。如果凡事以薄利多销混淆性理论对小商家咄咄逼人,国民高收入的梦想到头来将落得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悲戚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