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2, 2013

豈容外勞罔顧法紀

最低薪金制對中小企業的負面衝擊已掀起風頭火勢。由於業者堅持政府未就最低薪金制頒佈明確方案而舉棋不定,老闆和外勞間的正面衝突如箭在弦,短兵相接一觸即發。顯而易見,災難性的後續“海嘯"即將接踵而來,事態的嚴重性難以想像。它有如一連串計時炸彈,若不及時把信管拆除,排山倒海的骨牌效應將把中小企業多年來含辛茹苦的努力付諸一炬,萬萬不得等閒置之。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政府對“撥亂反正"的行動意興闌珊、不冷不熱。彷徨無助的業者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叫苦連天。 歸根究底,亂象的根源出自政府在落實制度前沒有把前奏“功課"做好。它對多數“半天吊"中小企業的應對能力缺乏認知卻一意孤行貿然作出錯誤評估,終於把業者逼入窮巷。最令人不滿的是人力資源部成立全國薪金咨詢理事會時,儘管中華總商會用心良苦,不斷諫言並提呈了一份完整的建議書,但到頭來,其代表還是不被接納為理事會成員。人們不禁疑惑:理事會的葫蘆裡到底賣甚麼藥? 如今,形勢如同水火,外勞立場無比堅決。他們公開放話:除非領到最低薪金,否則悍然以罷工反擊。一些外勞甚至恫言對“頑固不敏"的公司進行搗毀,惶恐的業者狼藉報案。中小型企業當前的無奈和無助窘境史無前例。 承上轉下,讓我回到文章主題焦點。 我只想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外勞是否有權我行我素,罔顧法紀程序採取片面工業行動?(蓄意對財物破壞者純屬刑事行為,無須贅言)。答案淺白不過:我國在1967年實施了工業關係法令(Industrial Relations Act 1967)為勞資雙方提供行為關係準則藉以促進工業和諧。法令規定:任何勞資糾紛必先以協調與仲裁途徑尋求解決方案。同時,在協調或仲裁程序進行中,資方不得對勞方施以任何紀律行動(如警告、解雇等);而勞方亦不得單方面採取工業行動(如罷工、照章工作等)。一切權益損失(如薪金、津貼等)皆屬暫時性質。當解決糾紛達致協議後,勞方可向資方全盤追算,一分都少不了;這叫雙贏。以此觀之,眼前目無法紀的外勞已把國家法律尊嚴肆意踐踏於腳下。是可忍孰不可忍,執法者怎能泰然置身度外,袖手旁觀? 由於這是個敏感問題,其應對的大前提是維護超過50萬家中小微型企業的生死存亡。在介入調解前,除了與有關商家取得默契外,政府也有必要事先取得有關國家的認知和諒解。稍微處理失當,300多萬名外勞的怨氣將引發社會動盪與不安。 有報告稱:如果不對最低薪金制謹慎處理將導致過半華族中小工業關門大吉。有人認為那是危言聳聽、刻意誇大。但身為中小企業咨詢顧問專業數十載,我對上述數據深信不疑。 然而,令我更加憂心忡忡的是企業倒閉的致命後遺症。我在納悶:我們承受得起嗎? 星洲日報/言路 2013.02.19

靠外勞打造品牌的迷思

無論是社團或商業組織聚會,領袖和嘉賓的談話往往佔據大部份時間。只要領袖和嘉賓拋出金玉良言、言之有物,聽眾自然會洗耳恭聽、茅塞頓開。但如此情景千載難逢。十之八九,領袖和嘉賓都不深思熟慮,落得信口開河。以下是個典型例子。我藉此文對有關問題詳細剖析,免得以訛傳訛。 一個業緣組織領導人在該會的晚宴上對零售業長期面對員工短缺窘境憂心忡忡。他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和高教部合作,提昇大專生對零售業的瞭解和關注,讓更多年輕人他日能夠加入這行業。 如此概念是否能對症下藥、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至於這位領導人的另2觀點似是而非、誤導性強,恕我不能苟同。 一、他說“為了減少零售行業員工短缺現象,僱傭外勞對行業有正面影響。"純粹站在國家經濟利益觀點而言,這番言論名副其實飲鴆止渴。眾所周知,外勞是我國經濟的一個沉重包袱,它也是我國2020年高收入宏願的一大絆腳石。 根據一項非正式統計,大馬擁有合法外勞180萬和非法外勞130萬。他們無孔不入已到了“洪水猛獸"地步,所引發的治安問題早已成為每個大馬人肚子裡的蛔蟲已是不爭事實。讓我作個邏輯性假設:倘若他們每人每月匯200令吉回鄉,我國每年外匯流失則高達74.4億令吉。 如此情況叫人聞風喪膽都來不及,怎能順口一句“僱傭外勞對行業有正面影響"談笑風生,輕輕帶過? 二、這位領導人的另一番理論也叫人匪夷所思。他說“當這些外勞的技能和經驗成熟後,我們的成員可以使用這些訓練有素的外勞在他們的國家拓展業務,進而將大馬品牌推出海外"。無論左思或右想,靠外勞打造品牌之說不外荒腔走板。就事論事,由於教育水平不高,絕大多數外勞都在“勞力"領域打拼。他們對管理作業遙不可及。寄望他們“將大馬品牌推出海外"似乎有點天馬行空。 在商言商,如果要把品牌推出海外,業者必須優先掌握有關國家的5項基本因素如:社會、法律、經濟、政治、技術(術語為SLEPT factors)。然後進行探討品牌在當地獲得註冊的可行性(每個國家的條例都不一樣);最後才從資金、商譽、業績、網脈、人才等角度甄選合作夥伴。絕對不能本末倒置。還有,品牌管理也少不了一大堆日常文件的處理如:作業步驟、標準作業程序,作業評估等。以此觀之,藉外勞打造品牌無異“殺牛用雞刀",到頭來徒勞無功。 大馬的窘境令國人牽腸掛肚:專才外流;外勞入侵。而到目前為止,國家對外勞缺乏策略性規劃,後果不堪想像。根據權威《做生意2008》經濟預測:到了2025年,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的經濟逐漸超越大馬。理所當然,目前逗留我國的外勞都欣然陸續返回家園,為自己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所殘留的是一個逃避不了的問題:面對泰山壓頂的沉重人力成本我們承受得起嗎?深思!深思!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謝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