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11

商業貸款:是責任,不是優惠

國內貿易、合作社及消費部副部長陳蓮花就雜貨店對轉型計劃反應冷淡感到失望。雜貨業者何以“好料”當前卻無動於衷?陳蓮花百思莫解、悵然若失可以理解。

然而,見仁見智,凡對企管稍有見識者不難看出問題症結。我對事態桎梏的分析如下:

其一,對企業轉型概念不甚了了:貿消部所倡議的雜貨店轉型計劃,所涉及的項目不外是明亮的燈光、悅目的裝修和整齊的貨架,僅此而已。這和轉型實質涵義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換言之,單憑幾招“花拳繡腿”就蠢蠢欲動借來數萬令吉打算脫胎換骨的話,我保證其結局只有一個:血本無歸。

二來,把馮京和馬涼混為一談:副部長說申請轉型的商店經由官員鑒定後,合格者就能進行一系列的轉型活動。對業者而言,如此說法“驚心動魄”。他們不禁要問:這些官員是誰?他們的鑒定標準何在?他們擁有企管經驗嗎?對市場法是否瞭如指掌?否則如何作出正確判斷?內行人都知道:生意成敗的理據基礎是一套可行性計劃書。計劃書內容包括完整的作業規劃如:作業定位、特定消費群、財務、設備、貨品來源、市場、營運管理、員工素質等。以此觀之,官員對可行性計劃書的運作概念是否融會貫通?這點備受關注。因此,就事論事,對貸款計劃可行性的評估者是商業顧問而非對企管一竅不通的官員。

三者,越俎代庖、知易行難:她說,國內霸市場如家樂福和特易購等將與合作社為商家提供免費轉型咨詢。這話說來內行意味不足。商場如戰場,生意的競爭優勢是取決於適当掌握各自的強點、弱點、機會和致命傷因素上。由於雜貨店的作業文化和霸市南轅北轍,要執拗把西施變東施,後果堪虞。

我國雜貨店的處境淒風苦雨,昔日風光已過眼雲煙。其根本原因是其作業模式抱殘守缺、一成不變,被來勢洶洶的競爭者打得兵敗如山倒,十分狼狽。事實擺在眼前,要起死回生就得破釜沉舟、放下思維包袱,痛定思痛徹底轉型而非虛有其表的“整形”,免得造成萬劫不復的悲傷結局。

商業運作是個理性決定,每項決定都附帶一定的後果和責任,凡事必須先謀而後動。因此,我的結論是:在未深思熟慮前不貿然申請貸款是負責任的行為。

星洲日報/言路‧2011.03.09

8 comments:

风清扬 said...

你好!本人在经营生意上,遇到些人事问题和困惑,不知可以从哪里得到咨询,不知谢先生可以指示下。谢谢

郑于洋

风清扬 said...

你好!本人在经营公司上,遇到些人事问题和困惑,不知可以从哪里得到咨询,请谢先生指示下。谢谢

郑于洋

谢明意 said...

郑先生,你不妨参阅拙作“包袱:马来西亚华族中小型企业如何自救".我相信它对你将有所助益。你可在大众书局或大将出版社买到该书。

风清扬 said...

谢谢你的回复,“这本包袱:马来西亚华族中小型企业如何自救",在出版没多久,本人早已购买了。不过,实在有太多管理细节上的问题,想请一个有经验的人得到咨询,尽量可以避免以后做出错误的决策。

谢明意 said...

郑先生,数年前我给东方日报作巡回讲座。讲座对象是中小企业业者。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繁忙极少藉讲座和业者交流,有点遗憾。然而,若偶尔受商业组织邀请而时间容许的话我还是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对了,我的讲座都是义务性质。算是我对华族企业的丁点服务吧。

风清扬 said...

谢先生,你的情况,我了解,也很抱歉。
同时也很感激你愿意花费你宝贵的时间回复给我,和对华族企业的服务。
当我看到你的“马来西亚华族中小型企业如何自救”这本书后,当头棒喝清醒过来,一些曾经想不透的事情,你的著作,就如拨开浓雾般,将眼前的路,透明的呈现在眼前。
期待你下一次的讲座,希望可以拿着你那本著作,得到你的签名。
凭你多年在商场管理的丰富经验讲解下,到时将会得益不少,如雷贯耳,小弟洗耳恭听。

郑于洋

谢明意 said...

郑先生,你过奖了。我坦承对大马华族中小企业的认识有如皮毛,不成气候。但话说回头,我对他们的前景深感忧心忡忡确是不在话下。还有,谢谢你对我的赞许。对我来说,能与有共识者分享经验是件快事。如果有缘相见,我当然感到荣幸能给你在拙作上签个名。祝你事事顺利。

风清扬 said...

大马华族中小企业的问题,在我一些年观察得来一些小小的心得的其中一点,是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都是受教育不高的,也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变化,所以对一些理念的投资和提升,实在不大可接受,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是位生意人,但是不是个企业人。
另外一点,从1997至今,行情都没有回复过,感觉一年比一年来得差,在马来西亚做生意,没有太大的爆发力,赚钱比较慢和难。所以在面对成本费用方面都是来得谨慎小心。
在我看来,这里的生意是竞争到不要倒闭,比如在中国,生意竞争到是想如何做到更大,钱怎样赚到更多,对于人才的培训,都很敢下手。和深圳一些店长聊天中,他们对一些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都还很前卫下,说明公司应该定时都有给他们培训。
最致命的一点,是政府政策偏差的问题,一些盈利不错的行业,规定华人企业不能注册经营,造成偷龙转凤阿里巴巴的经营方式,这样的一间公司,试问谁还敢再去拿钱去为未来公司规划投资,形成一有钱进来公司,又转去别的户口这样的情况。
以上本人的拙见,在一些不对的地方,希望谢先生看后,不啬给予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