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5, 2010

雜貨業‧貸款‧轉型

最近有關雜貨業的新聞頻頻上報。起先是由雜貨商聯合會會長連興泉苦口婆心呼吁同業們及時轉型藉以和演化中的消費文化接軌;與此同時,貿消部副部長陳蓮花也慎重聲明政府將撥款1.5億令吉,以免息貸款方式協助雜貨商轉型。隨後,貿消部長依斯邁沙比利更信誓旦旦希望在政府的協助下雜貨業能耳目一新。口舌中顯示,雜貨店除了轉型似乎別無選擇。

撫新追昔,雜貨業之所以落得今時今日一籌莫展的困境有其自然性和必然性。桎梏根源是數十年來營運模式一成不變。凡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都明白這簡單道理:墨守成規的企業必將走入死胡同,絕無例外。想想看,連鼎鼎大名的麥當勞、肯德基家鄉雞、星巴克等的蛻變策略從未間斷過,反觀小生意豈能死守孤城?因此之故,你不難理解何以70年代全國共有雜貨店4萬多家而到了90年代銳減到2萬家不到,甚至還頹勢“洶洶”,處處挨打,形勢千鈞一髮。

貿消部在預算案中為雜貨業爭取到一筆可觀撥款,確實難能可貴。然而,對危在旦夕的雜貨店而言,如此措施明顯含有隔靴搔癢意味。毋庸置疑,雜貨業的迫切需要是實際優惠,而非運作上的便利。同時,不難理解,缺乏完整規劃的貸款對雜貨業反而加速泥足深陷,欲拔不能。我的建議是,處在這非常時期,親民的政府必須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以1對1方式給合格業者撥出“補貼金”(Grant)才是對症下藥的當務之急。此時此刻,政府有義務施展回饋心態,因為建國以來雜貨業對國家經濟成長(尤其在小型企業領域)作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所謂無功也有勞。如今當他們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政府豈容三心兩意,等閒置之?

商業上的“轉型”是個頗具“性格”的字眼,但對其涵義徹底瞭解的生意人卻不多。我奉勸雜貨業業者在轉型前,先對所處地區的居民結構作深入分析和充份掌握,並預測未來5年人口變化趨勢。如果形勢有利則可義無反顧改頭換面;反之則千萬不得輕舉妄動,免得後患無窮。說不定在你清還貸款之前就被迫關門大吉。

業者必須明白,轉型不能單靠亮麗的裝修,整齊的貨架,規律化的貨品陳列等有形項目。它更在乎對思維的改變(這點知易行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業者如果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意志,就得回到原點,從頭學習並掌握基本管理之道:把以下各項目規劃和執行如:資金,裝修,設備,貨品種類和貨源選擇,市場,作業程序,行政管理,員工和老闆的素質等。換句話說,在缺乏有效管理系統情況下和武器精良的敵人作短兵相接無異以卵擊石,片甲不留。

雜貨業的明天會更好嗎?答案不在外人的客觀評價而是在業者本身的掌握中。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謝明意‧2010.10.2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