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章上读到一篇题为<失业,去当激励大师?>的文章,内容提到香港有人在参加自我提升课程后精神出现异常状况,激起人们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从事中小型企业咨询工作多年,我见过一些业者从激励课程中受益良多,但也目睹不少的无辜业者身受其害。
说实话,我绝对相信激励因素在企业管理作业上所扮演的正面角色。但何时需要、课程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讲师是否了解和能解决你的需要等倒被一般人所忽略。不少业者平时不愿意花时间进修,当生意频临困境时,才临时报佛脚赶去听听几堂激励课程,以为就此可以柳暗花明、起死回生。但往往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有位中型制造业老板向我投诉。他在友人的大力推荐下,参加了一个收费昂贵的激励课程。该课程的收费在‘特价优惠’的七折八扣後也不少于一万令吉。对他来说,要在这‘非常时期’从口袋里掏出这笔‘血汗钱’的确给人‘破釜沉舟’的感觉。但为了要扭转每下愈况的业务,他只好咬紧牙根,仓促赶上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激励大会。听说讲师是位从事服务业的人士,从未插足制造业。他的理论似是而非。对有经验的内行人,这论调有如用种棕油的方法来种木瓜。但当他搬出若干国际著名讲师的名字,加上一些听来‘半懂不懂’的术语和商业管理的至理名言时,这位初中程度的老板口服心服。
经过一番‘地狱式’的‘卧薪尝胆’后,他果然恍然‘大澈大悟’,惊叹‘今是昨非’,誓言从此以‘脱胎换骨’的新气像来期待美好的明天。回到公司急不及待招开了营业会议立刻施展即学即用的‘纪律法规’(他听讲师说这法规已为他本人赚取了第一桶金) ,看来煞有其事。可是,出乎意料,不到两个月,他的三位推销员和一位经理竟先后炒了他的‘鱿鱼’。这突发事件使他手足无措、元气大伤,业务遭受致命打击。直到半年后他的创伤尚未完全康复,令他悔不当初。
就以上情况不难理解。让我打个比喻:假如你在使用一辆20年的超龄老爷车,虽然它开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但还是可以勉强‘光荣’完成任务。如今,有位代理汽车配件的朋友向你推荐一种新发明的超级特强火塞,听说连法拉利第一方程式跑车都采用它。说到此,你必然跃跃欲试,接着把它装在引擎上。第二天,你惊叹那已‘雄风不在’的老爷车果然爆发了‘伟哥效应’。使你大喜过望。但兴高彩烈几天后,你发现那起死回生的奇迹只是个回光返照的迹象。老爷车终于寿终正寝、一命呜呼。
其实,上述事件对许多人都不陌生。这欲速而不达的经历使他付出惨痛代价。先让我们从笼统组织概念去认识一间公司运作的规律与步骤:
1) 首先,你必须具备一个正确与绩极的经营理念;
2) 在既定经营理念上定下目标与策略;
3) 在目标与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4) 铸造一个完整沟通管道,使管理系统能顺畅操作;
5) 为员工及业者本身拟定长远训练与提升计划藉以贯彻以上程序;
6) 最後,在训练计划中注入奖励和激励因素藉以提升士气与生产力。
由此可见,如果缺少 (1)至(5)的基本条件而单凭区区几个激励课程就想起扭转乾坤无异妙想天开。我坚持,如果业者要减压,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公司的内部组织搞好。别忘了,在商业管理层次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我不置疑大多数激励讲师的素质,但烂芋充数者亦时有所闻。其实他们没有扎实又实际的管理经验基础。但他们很用功从许多书藉和杂志中七拼八凑便‘自成一格’,再经过专业形像包装后,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我接触过一些举办激励课程的组织。他们很了解一般中小型企业老板的心态,搔到痒处。而且,为了使内容更‘充实’和‘憾人’,课程中更穿插了许多叫人不可思议的必修科如:空手破椰、赤足走钉板、三分钟吃完一顿饭、两分钟洗个澡、每天睡眠只限三、四小时、课程期间不准和外界通电话等。总之,把迷惑的学员们折磨到筋疲力尽、思维不清。课程结束时又匆匆宣布下一个‘跟进’项目,价格照样不菲。但为了‘回馈’学员的鼎力支持,首10位‘早起的小鸟’(最先报名)半价优待,次10名则获30%回扣等,使‘神魂未定’又不想向隅的学员觉得‘机不可失’毅然不落人后争先报名,免得错过下一班‘列车’。
我对中小微型企业老板有个忠告:在参加任何激励课程之前必须先认识和衡量本身的需要、课程内容、讲师除理论基础外是否具备踏实经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理念有如羽毛球和乒乓球:同是球拍运动但其‘求胜之道’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千万别被千奇百怪的‘异能特技’和讲师的名气蒙蔽 (我不谈讲师好不好,只说适不适合),更别被诱人的折扣打动‘芳心’。否则赔了夫人又失兵,後悔莫及。
内容摘自拙作<包袱:大马华族中小型企业如何自救?> 09年初出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