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再不兴革,杂货业将走向末路

113日星洲日報〈大都會〉報導:馬來西亞雜貨商會聯合會總會長連興泉相信,傳統雜貨店和迷你市場業者只要能求變就能經得起時代考驗。無庸諱言,這是一席破釜沉舟的肺腑之言。

形勢比人強,雜貨業的沒落是個不爭事實。數字顯示:處於上世紀70年代全盛期,雜貨店總數超過5萬家。過後節節敗退,如今僅剩下不到2萬家,並且還在萎縮中,前景不容樂觀。

雜貨業沒落的因素繁多,有客觀也有主觀。客觀因素包括:消費群的教育水平持續升高、收入今非昔比、消費主義如日中、霸市崛起、消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演化等;主觀因素包括:營運方式不與時空並進、對演化中的消費文化不知不覺、缺乏明確作業定位、管理思維抱殘守缺等。

連總會長在言談中流露出桎梏核心:業者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毫無頭緒,也摸不透明確的前瞻性目標和方向。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剝絲抽繭空間,充其量只從消費文化的演化作業定位兩個角度作粗枝大葉、點到為止的闡釋。儘管隔靴搔癢,拋磚引玉效果依然可以期待。

不管你從事甚麼行業或公司規模大小,作業定位是個非常關鍵的基本功夫,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其骨 牌效應如下:缺乏作業定位則無從認清方向指標;缺乏方向指標則無從擬定策略規範;缺乏策略規範則無從設立業績衡量標準;缺乏業績衡量標準則無從洞察消費文 化的演化;若不洞察消費文化的演化,其宿命結局是死路一條。雜貨業的困境就卡在這環節上。

作業定位的4大元素是衡量本身的強點、弱點、契機和致命傷。缺乏對它認知就難以避重就輕,不知己知彼又如何跟對手短兵相接?還有,作業定位的理據是取決於消費文化的演化,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如果業者能藉此未雨綢繆,生意必將如魚得水;反之,則難逃被淘汰的厄運。

接著談談消費文化演化的實質意義:從上世紀60年代迄今,消費文化已經歷了5個不同消費導向年 代:生產導向、產品導向、銷售導向、市場導向、社群導向。本質上,每個導向年代的消費方式、消費習慣和消費心態都不盡相同。遺憾的是雜貨業對市場大環境的 變遷趨勢始終麻木不仁。時不我待,但願業者能對此過失亡羊補牢、快馬加鞭。

此外,消費主義也改變了買賣形式面貌如:一、它從賣者市場蛻變為買者市場;二、消費群逐漸從早年的溫飽型躍升為舒適類、富裕類和奢侈類;三、過去賣者只需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如今還得滿足他們的感覺。可惜業者對這專業理念始終無動於衷,萬般無奈。

連總會長呼吁同業們當機立斷,脫胎換骨。語重心長,但未提及興革的實質內涵。因此,請容許我對 此空間作些補充。興革的範疇包括規劃性產品系列、策略性陳列和擺設、指標性價格指引(毅然撇下薄利多銷思維)、週期性廣告和促銷運作、順暢的作業流程、訓 練有素的員工(包括老闆本身)、舒適和明亮的室內環境等。

新聞同時刊出2張典型雜貨店照片:商店外觀和店內陳列情況,叫人不敢恭維。如果要藉此既定意識形態在市場上和對手一決雌雄,恐怕凶多吉少。

注:以上内容摘自拙作<包袱:大马华族中小型企业如何自救?>09年初出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