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5, 2009

华裔公仆稀少的根由

去年1222日,星洲日報一篇標題〈找出華裔公僕稀少的根由〉的社論,讀後感觸深刻。前年1121日,也在言路版寫過一篇題為〈增加華裔公僕措施的商榷〉的文章。事隔一年,華裔公僕課題依然停滯在令人沮喪的局面。難以壓抑的滿肚悶氣促使我舉筆炒炒冷飯。

社論稱,2007年內閣原則上同意吸納更多非土著,特別是華裔成為公務員。區區原則上同意”5個字,收在眼底悲入心頭。任人唯賢的政策到底跑到哪去了?國家人才外流怎能怨天尤人?

為達致目標,副首相自薦監督以下5大措施:一、加強華淡文媒體宣傳;二、網站接受常年登記;三、吸納獲政府獎學金學生;四、增加獎學金數額;五、大專開放日宣傳。就事論事,如此舉措只能隔靴搔癢,無力對症下藥,能否奏效我極度質疑。

5項措施中,第一、二和五項的含義似乎在傾訴:過去華人極少響應政府的招喚是由於宣傳不足。 只要不遺餘力積極遊說,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此看法不著邊際。我不懂這5項措施的理據基礎。有經過抽樣調查嗎?有向哪些已被錄取但最後一分鐘改變初衷的應 徵者詢問嗎?這些年來,我僥倖有緣為華族中小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所接觸的華裔就業人士層面比一般人略勝一籌,對他們的求職和就業心態也瞭如指掌。

先認清一個現實:人們對各種行業或公司都存在潛意識的直覺形象定位,有正面也有負面。這直覺形 象和公司的工作文化和員工素質息息相關。這感覺對求職人士至關重要。遺憾的是,政府部門在這環節上乏善可陳。因此,儘管公僕薪金獲得提昇、福利改善,華裔 求職者還是裹足不前,就是這道理。

說實話,在一些既定情況下,求職者甚至把職業形象擺在待遇之前。讓我舉個例子:若某人同時收到兩份聘用書,職位都是人力資源主任,一份來自喜爾登酒店,起薪2000令吉;另一份來自某政府部門,起薪2200。你猜他會在哪份聘用書上簽字?

對華裔求職者來說,缺乏公平競爭平台和偏頗提昇機會才是成敗關鍵。這是鐵一般事實,許多傑出華 裔公僕都嘗過這苦頭。前馬華總會長曾對此桎梏歎息不已。他說:它存在各種無法一一說完的因素,想必有感而發。事實不容抹殺:如果不全力針對這死結下功 夫,到頭來一切努力還是付諸東流。

社論也闡述,政府用盡各種方法吸引華裔成為公僕,包括馬華成功為現職資深華裔公務員爭取到更多 升職機會。的確用心良苦,但也凸顯了問題的核心。想想看,員工升職需要借助體制外的渠道來達致,是何邏輯?簡直不可思議。對具有行政經驗的人來說,充其 量,它不外是個削足適履、逆水行舟的拙舉,極難討得華裔人才的歡心。

試問,若今後在工作上遭到明鎗暗箭重傷或被迫背上莫須有黑鍋時,他該向誰伸冤:上司? 馬華?還是副首相?你想他們甘心淪為寫字樓政治的祭品嗎?還有,他們也充分體會,萬一對糾紛處理得不夠敏感、不夠技巧、不夠圓滑時,內部秋後算賬勢必難以招架而他所付出的代價極可能是大好前途。值得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