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振奮人心的新聞似乎和媒體斷了緣。翻開報章儘是令人沮喪的報導如:大馬經濟放緩比1997嚴重,農曆新年後情況進一步惡化;估計每個月至少1萬人面臨失業;去年10月至今共382家公司倒閉;今年年中有6萬名大學生湧入人力市場,到時勢必雪上加霜等等。
美國次貸泡沫破裂是引發金融海嘯的導火線,骨牌效應席捲全球。儘管一些獨具慧眼的經濟學家早在數年前發出警告,但貪婪和愚昧把人的良知冷酷無情地封鎖和蒙蔽。難怪當警號拉起時舉世驚慌失措,如臨大敵,一些警醒的國家除了大事強化人民的危機意識外,更加快馬加鞭全面啟動拯救配套和機制。形勢比人強,國民的內心早已作好最壞打算。
反觀大馬,浮於表面的平靜叫人忐忑不安,給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焦慮。無庸置疑,眼前金融海嘯的殺傷力非同小可,冰島破產便是活生生例子。實際上,這是個截然陌生的非典型危機,靈驗的應對策略無先例可循。因此,一成不變的典型思維必敗無疑;唯有採納嶄新的非典型手段才有絕處逢生的希望。
遺憾的是,處於危如累卵之際,大馬依然秉承拖泥帶水、照章行事的一貫作風,缺乏大刀闊斧的智慧和勇氣。因此,目前的振興配套是否能妙手回春人們只能寄予謹慎樂觀的期待。以下是我信手拈來幾個叫人氣餒的個案:
一、混淆視聽:當海嘯掀起時,中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地區和國家呼吁其國民提高警惕並做好 束緊腰帶的心理準備;而大馬領袖的作風卻恰恰相反,他們強調大馬基建健全,衝擊不大,無須反應過敏,希望藉此安定民心。儘管用心良苦但卻忽視了現實規律: 當面對危機時,強作鎮定的姿態往往比危機本身更可怕。
二、捨本逐末:人力資源部長蘇巴馬廉聲稱政府將為失業人士安排再培訓計劃並且為他們提供每月500令吉的生活津貼。這顯然是亡羊補牢的消極傳統思維。我不禁質疑:政府何不未雨綢繆把同等款項保留給受影響的行業。藉現金獎勵、融資優惠、稅務回扣、營運成本補貼等措施,減緩受裁人數。有此援兵之計,業者才能咬緊牙根堅持到底。總之,“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對大家應該不太陌生。
三、自相矛盾:首相署經濟策劃組總監蘇萊曼透露,為了有效實施第二振興經濟配套,政府堅決實踐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但他也強調,協助土著是國家政策。土著將在小型工程上獲得一些特殊優惠。人人都知道,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都和自由市場經濟精神“誓不兩立”,總監怎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四、墨守成規:振興經濟行動有如救火,效率和速度決定成敗,理論和形態不著邊際。可是,第一配套紙上談兵多時後,緩慢的進度令人血壓飆升。蘇萊曼宣佈,撥款上個月才下放,成果如何請國人“拭目以待”。納悶的是,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凡事必須立竿見影,眼看手就動。怎麼還以“拭目”來考驗人民的耐性?再說,經濟策劃組已鎖定70億令吉第二經濟配套,並設置網站收集資料,藉以擬定作業方針,配套計劃報告將在今年4或5月完成。再一個引頸以待?我們到底能支撐多久?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又多了個典型例子。
國際間有個共同看法:當今的金融海嘯在嚴厲考驗各國領導人的危機處理能力。其成功機率取決於能否擺脫抱殘守缺的迂腐思維。對大馬而言,我懇切想知道:ARE WE READ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