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雜貨商轉型的考量

在國內貿易、合作社及消費部護航下,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會長連興泉宣佈首相署經濟策劃單位或提供1億5千萬令吉貸款,協助雜貨商“轉型”。他補充,貿易部建議先批准700間大小型雜貨店貸款:其中500間將獲5至6萬令吉、其餘200間則可得16萬5千令吉。他也說,根據一些會員轉型的實際經驗,一旦重新裝修、提昇店面明亮度、整潔與整齊,生意額明顯增加50%至80%。不過,就事論事,以單獨個案作為指標性衡量準繩,確實存在太大疑惑空間。

該則新聞激發了我內心的深深憂慮。這項看來有如久旱逢甘露的免息貸款對雜貨業的“錢途”究竟會帶來甚麼後果,是絕處逢生?還是泥足深陷?取捨之間確實考驗業者的意志和智慧。

雜貨業沒落的原因只有一個: 數十年來雜貨業的營運理念抱殘守缺、一成不變。回顧上世紀70、80年代是雜貨業的顛峰期,雜貨店無孔不入,生意興隆。因此,有人把當年的雜貨店和咖啡店形容為華族小型零售業的雙頭馬車,志得意滿。但曾幾何時,在時代巨輪的滾動下,上述企業正雙雙處於江河日下、時不我予的困境。

先讓我對消費文化的演化作個籠統闡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消費市場已經歷5個導向年代,即:一、生產導向年代(賣產品);二、產品導向年代(賣產品+品質);三、銷售導向年代(賣產品+品質+服務);四、市場導向年代(賣產品+品質+服務+滿足需要);五、社群導向年代(賣產品+品質+服務+滿足需要+滿足社群責任)。

仔細觀察, 經過持續演化過程, 消費文化的本質早已今非昔比。遺憾的是,雜貨業對演化中的消費文化竟然無知覺,其營運理念從頭到尾都依然故我、因循坐誤。哪有不敗之理?

說實話, 雜貨業的當務之急是勇敢面對現實;以最誠懇的態度捫心自問:“真的相信只要把商店重新裝修、提昇店面明亮度,生意便立刻起死回生、轉虧為盈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我勸業者再三思量、不得輕舉妄動。因為事態的結局可能是從熱鍋掉入火堆,屆時將後悔莫及。業者謹記:商業貸款是責任,不是優惠。

追根究底, 最令人憂心忡忡的是,雜貨商對轉型概念不甚了了。實際上,商店的轉型涉及對以下項目的重新定位和規劃:一、鎖定顧客對象;二、產品種類;三、產品陳列方式;四、價格策略;五、促銷與宣傳管道;六、作業流程;七、改裝 (即室內裝修);八、員工和老闆的素質。依此類推,雜貨商的所謂“轉型” 充其量只局限於整體概念的八分之一。此情此景,如果業者執拗義無反顧地“飛蛾投火”,風險之大不言而喻,業者千萬別打毫無把握的仗。

商場如戰場, 業者也得事先作好知彼知己的心理準備:否則一旦耗盡貸款把商店改裝得煥然一新,卻發現Carrefour Express、或 MyMydin、或 Speed Mart 99竟出現在你左鄰的話,你的僅存喘息空間到底還剩多大?在這課題上,我坦承不是個樂觀主義者。我對雜貨店力不從心的競爭力始終感到坐臥不安。

事實擺在眼前,在當前商場博弈中,雜貨商若要背水一戰,單憑“改裝”門面功夫注定一敗塗地;如要走出康莊大道,名副其實的轉型大計才是不二法門。

星洲日報/言路‧2010.09.1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