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4, 2008

传统杂货业何以走向末路?

上世纪50 - 70年代杂货业和咖啡业是华族小型零售业两大支柱。每当一个新屋村完成后,抢先开张做生意的必定是杂货店和咖啡店。遗憾的是,处于21世纪的今天,杂货店和咖啡店双双江河日下、同病相怜。人们不禁要问,如此一筹莫展的原因何在?


其实,杂货店
(后来多数改为迷你商店) 没落的原因很多、错综复杂,无从三言两语可以尽述。若以最浅白的解释:它们完全忽略了消费文化演化的趋势(拙作<包袱>有详细说明)。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藉此作个简单阐释,不足之处,敬请见谅。杂货店没落主观因素如下:

1、不为本身定位,只拼价钱

我常强调,生意无论大小,定位(Positioning) 是个必须作业,绝对不能豁免。这关系跟鱼与水没有分别。其道理非常简单。其连锁反应是:没有定位就不能设立方向指标;没有方向指标就不能进行策略规划;没有策略规划就不能设立作业衡量标准;没有作业衡量标准就无从洞察消费文化的演化;不能洞察消费文化演化的下场是死守孤城。归根到底,这就是造成杂货业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十分无奈。

由于不做作业定位,业者根本看察觉不到衰败的原因,也无从拟定主动相应市场计划。这些年来,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霸市崛起把传统杂货业打个体无完肤。对于如此情况,业者本身应该负大部分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先知先觉,趁早改弦易辙,‘避重就轻’同霸市作良性竞争、相辅共存。遗憾的是,许多业者不明就理,偏偏以低价策略和霸市正面火拼。小巫见大巫,以卵击石,哪有不败之理?

2、基本功夫没做好

处于‘买者市场’的今天,完善的基本设施不能缺少如:舒适的购买环境、明亮的灯光、规划性的货色、策略性的货品陈列(Merchandising这门学问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因此不想在此罗嗦)、脸带亲切笑容的员工(或老板本身)、轻松的音乐、顺畅的作业流程等(如果在匆忙中买了东西,却在付款处排队等上10分钟,前功尽弃)。迄今为止,国内许多杂货店对如此基本功夫还是不置可否。

3、欠缺持续性的产品规划作业

消费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职业和收入皆因地区不同,进而影响消费形态和心态。如果你有2间杂货店,一间在孟沙区另一间在甲洞区;尽管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吉隆坡市,但消费对象的需要差别很大。如果你把两间店铺所陈列的货品完全统一的话,肯定顺得哥来失嫂意,两面不讨好。若是不能符合他们的个别需要,就算东西再便宜也无济于事。

4、没有利用人际优势

和霸市相对比较,杂货店的最强大的‘武器’是人际关系,但偏偏没有充分利用。从人性角度作标准,霸市的交易属于‘冷酷’形态 (你常涉足霸市,请问曾否有员工前来向你打招呼?),杂货店则可以是‘亲切’ 地使顾客感到宾至如归。

<包袱>内容常提及一般商业组织的基本条件如:资金、设备、原料、市场、管理系统、人。其中以‘人’的最重性永远排在首位。因此,要提升生意就得藉训练来提升员工(或老板本身)素质。我常向中小型企业业者提起这口头禅:“有提升,有生意;无提升,吃自己。”

5、极少举办宣传和促销活动

70年代起,杂货店开始转型为‘迷你市场’,是个契机。但可惜那只是换汤不换药;形态改变了但意识还是依然故我。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极少(或完全没有) 举办宣传和促销活动。直到80年代稍有一些个别商店在佳节期间偶尔有些促销活动但都局限于‘人做我做’的框框,毫无新意。佳节过后,顾客对该店的印象又回到原点。(为了使读者对此概念作更深入体会,请参阅绌作“A Basic Guide to Selling)

结语:杂货业被挨打的颓势在两方面显示出来:1、数年前,某霸市有意实行24小时营业但受到杂货业的极力抗议并请求工商部介入。后来霸市不得不作出让步,计划胎死腹中。2、为了免受进一步冲击,杂货店业者呼吁政府阻止霸市来势汹汹的扩展计划。

无庸讳言,以上两个意图都属于消极和被动,能否持续令人怀疑。业者有必要从消费者的立场来作考量。别忘了,当今的现实大环境存在2个固定因素:1、基本上,我国在履行自由市场经济;2、席卷全球的消费主义如日中天,而且还‘越战越勇’。为了维护他们的本身权益,长此下去,杂货商的以上意愿可能遭受他们抗拒。因为霸市这两项措施对消费者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弊。有朝一日,他们肯定会‘揭竿而起’ 直接向杂货商的保护主义‘宣战’。

总而言之,任何保守思维充其量只能为杂货业争取多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和空间;‘自救’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但愿杂货业业者好自为之。

(注:上文摘自拙作<包袱:大马华族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2009年初出版)

No comments: